也谈汽车海归的离职和作用

2006-12-20 00:18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 最近读了《汽车商业评论》上的《汽车海归志》(也见http://auto.sina.com.cn/news/2006-12-19/0958239567.shtml),该文章针对汽车海归最近大量离职,进行了调查和分析。并对海归的作用进行了探讨。

   我没有贬低海归的意思,但是也不太认为单凭几个海归就能改变中国的汽车工业。这群海归诚然在某些方面都很优秀,要么拥有显赫的背景,要么拥有令人艳羡的学位,但是回国后为什么在一个企业没有呆太久就离开?我想也许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:

1、缺乏管理知识;海归们大多拥有较高的学位,在国外从事着某一方面的研发工作,到国内后被委以重任。从事研发需要深入的知识,需要静下心来,即使在国外做到经理层,管理的人员也不会太多,且大部分拥有高学历;而到国内被任命的大多是管理岗位,动辄管理上百人,有的多达千人,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(别扔石头~),这对一个个学术出身的博士海归确实是个难题。在许敏离职前,奇瑞的尹同耀曾经对人说起“知识分子,不懂管理”,不知道是否是偶然!

2、知识面太窄,太前卫;在国外汽车研发已经很成熟,分工也很细;就像韩志玉(前长城汽车研究院院长)和许敏一样说是从事的发动机研发,其实也仅仅是发动机上的一部分,某些海归说是从事白车身,也许仅仅是管车前的几个钣金件或者是开闭件的铰链等,曾经听说一个海归博士在国外从事了15年的车门铰链研究设计工作。这些海归也许在某些方面很优秀,研究很深入很超前,很适应国外的研究工作,但是国内的汽车工业还不成熟,目前所需要的不是专,而是广。到国内后一旦被放在一个整车开发经理的位置上就很难适应。北汽福田的邬学斌目前还在位,我想可能就是得益于他的两个优点:在美国从事的是整车集成,对整车设计的流程很熟悉,另外就是MBA毕业,懂管理。

3、不适应中国的国情。中国目前的汽车行业是一团火,各个厂家争相开发新车,扩大产品线;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了急功近利现象,本来设计一款汽车需要三年,领导一句话非要24个月SOP量产。这对那些已经适应按部就班工作的海归难免是个难题。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,也许首先牺牲的就是这些海归领导。现在的中国汽车工业浮躁的很,不管你是什么出身,能设计汽车搞出产品卖钱就是人才。说那些先进的理论没有用,那也许是中国汽车10年后才会重视的问题。连韩志玉也认识到“只要你能通过各种办法把产品开发出来,就应该算搞产品开发”。

   综上所述,海归也并不是万能的,更没有必要迷信海归,能用有用则用,没有用则弃,这也很正常。最讨厌某些媒体说“某某现任某大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主任,曾任什么什么技术专家,国外某汽车公司经理”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语,难道国外的专家比国内的技术中心主任还强?崇洋媚外,国人之癖。可能谁也没有海归本人最清楚,所谓**汽车公司的研发经理,不过是成千上万的公司经理人员中级别最小的一个。有什么好炫耀的呢?当然它们相对国内很多人算是出类拔萃了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这些人回国后,地位都天翻地覆,今非夕比。希望国人不要再自欺欺人,对海归不贬低不炒作,市场是最终检验他们的标准!就职、离职都很正常!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6-12-22 23:31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